教授观点|王关义:中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路径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关义


文化是开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钥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自2003年起,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印刷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和信息双重属性。推动印刷产业提质升级是顺应技术进步、实现印刷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印刷战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中国印刷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印刷业取得长足的发展。2021年,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与专项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印刷物资供销和复制)实现营业收入13301.3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0.93%。

根据《印刷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印刷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人均产值超过65万元;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产值比重达到65%,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增长引擎作用更加明显;喷墨数字印刷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研发取得突破,印刷智能制造、新材料深入推广应用。

二、中国印刷业发展主要问题

伴随着技术进步,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方式对传统的印刷产生巨大冲击,印刷市场的分化和多元化步伐在加快,不少传统印企的市场在丢失,有的也在萎缩,书刊印刷企业生存困难,行业竞争加剧,书刊印刷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一部分企业的加速扩张,但同时又有部分印刷企业从市场上退出。

印刷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印刷业劳动力成本过高、印刷企业的偿债能力需要引起重视和印刷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三、中国印刷业发展对策建议

推动印刷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信部在《“十四五”职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结合这种大趋势,在生产技术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面多下功夫,印刷企业要走专精特新的道路。

提高印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于重新配置效率。未来印刷业的增长主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查显示,企业普遍认为工资已不可能降,毕竟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让人过上好日子。企业都认为,尽管人工成本高、增长快,但是企业不大可能用压低工资的办法降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多数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选择,要在推行“机器换人”方面想办法。

提高印刷企业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个方面是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增加印刷企业的培训机会和职工培训补贴,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本文原载于《黄冈日报》2023年4月28日)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https://paper.hgdaily.com.cn/hgrb/pc/202304/28/node_04.html 

版权所有: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电话:60227810